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文学史研究 




“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纠葛

——本事重构视野下的《三里湾》

张均

内容提要:《三里湾》主要根据赵树理1952年在平顺县川底村参加农业合作化的亲身经历撰写。但对读小说内外,不难发现此小说对本事材料的择取有“买椟还珠”之憾,在其背后则是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仅得“形似”而不能兼得其“精神姿制”。这使《三里湾》难以进入1950—1970年代优秀文艺作品的行列。不过,它对于农民实利主义的精细刻画,对于乡村“皱褶”的呈现,仍给“短20世纪”中国留下一份“大历史”与“小历史”彼此博弈、相互承认的珍贵记录。

关键词:《三里湾》  赵树理  大历史  小历史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1950年代的中国新诗出路与文学格局问题

——以《红旗歌谣》为中心的考察

徐勇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学的思考;四是文人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的交织,在《红旗歌谣》的编选及其与同类其他选本的差异中有较为集中的呈现。就历史的角度看,不难发现,《红旗歌谣》的编选实践及其新诗出路问题的讨论,使得迥异于此前的文学格局逐渐清晰并得以确立。通过对这一诗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当代文学格局变迁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新诗出路  《红旗歌谣》  新民歌  旧民歌  文学格局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论延安各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秦林芳

内容提要:延安各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始于批判剧作《野玫瑰》,终于批判《民族文学》杂志。对于《野玫瑰》,延安各界明确作出否定性判断,其意义主要在于以此表明其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态度。与“战国策派”作为综合性思想文化(文学)派别的性质相契合,延安各界还将这一批判由文艺延展到其他领域。他们从历史哲学、伦理思想、政治理论等层面进一步展开批判,重点揭露和抨击了“战国策派”所鼓吹的政治集权和英雄崇拜。这显现出了批判“战国策派”的整体性思路。在延安整风运动蓬勃掀起之际,延安各界之所以展开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是因为“战国策派”的相关言论迎合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需要。因此,批判“战国策派”的相关言论,同时也是在抨击国民党的专制政治,其中寄寓着延安各界在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对于阶级利益的合理关切和诉求。

关键词:延安各界  “战国策派”  《野玫瑰》  批判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回忆录写作与新时期沈从文文学史形象建构

徐洪军

内容提要:新时期以来,学界陆续发表、出版了200余篇有关沈从文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新时期沈从文历史形象的构建过程,而且与新时期的文学生态形成了复杂的历史纠缠。通过对沈从文回忆录的爬梳考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沈从文回忆录发表、出版的整体情况,还原沈从文历史形象的建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沈从文形象,而且试图探讨由此反映出来的新时期文学场域的历史复杂性。

关键词:沈从文  回忆录  新时期  历史形象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为革命学文化”如何可能?

——《园丁之歌》及“人民文化”难题再解读

曾思怡

内容提要:《园丁之歌》1970年代后期受批判与重评的命运,成为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形势与群众政治的症候性文本。戏剧揭示出的劳动人民缺乏学文化意愿的问题,不止涉及知识分子认为的文化觉悟,还包含劳动人民对生产与学文化的关系、文化出路等问题的现实忧虑。以此为线索重读《园丁之歌》,分析“文化”内涵的变动及文化动员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思考劳动人民的文化提高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也能够深化对“人民文化”“文化翻身”等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园丁之歌》  《武训传》  人民文化  文化教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双重想象、三角范式与革命隐喻

——白薇“姐妹花”系列叙事的特异性分析

许晶

内容提要: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知识分子在思想界的诸多革新使他们日益清晰地感受到个人在现实社会面临的切身问题。女作家白薇于1920年代创作的“姐妹花”系列作品摆脱了古代“双姝”叙事中姐妹间的内卷和汰弱留强的传统观念,通过双线并进式结构由“类我者”产生的认同机制与极致压抑的三角结构凸显了道德、制度、身份危机下阻碍性别主体生成的隐形权力,揭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与现代性思潮影响下女性的分众化形象。在“姐妹花”系列叙事中,白薇从家庭、文化、社会伦理关系的革新再现现代主体确立的过程,由此形成了一套依托形象系列叙事的话语符号与价值逻辑。

关键词:白薇  “姐妹花”叙事  双重想象  三角范式  革命隐喻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重温经典 




瞬间或永恒

——王蒙小说的时间观

王干

内容提要:王蒙小说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是独到的,他不完全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来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通过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穿插的方式来处理小说。除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之外,量子时间的加入也让王蒙小说中的时间形态更加有意味,在量子时间的观照下,王蒙的小说出现了云叙述的状态,在叙述上的无始亦无终让王蒙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界限,这让王蒙的写作更加自由,作品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王蒙  小说  物理时间  心理时间  量子时间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肖洛霍夫的中国旅行

——《创业史》中“有意味的内容”的缘起与重构

惠雁冰

内容提要:《创业史》中“有意味的内容”的缘起与肖洛霍夫的文学叙事有密切关系。从“题叙”的来路、素芳形象的塑造,以及梁生宝和徐改霞的情感关系处理方面,都可看到柳青对域外文学资源的移用、修正与重构,这是“顿河故事”能在中国语境下讲述并转化为“蛤蟆滩故事”的关键所在。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一种被动性的叙事鉴仿,能在“鉴仿”中辨析到中国文学“拿来”的主动性,辨析到内化过程中民族性内涵的不断彰显,才是本文论析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肖洛霍夫  《创业史》  有意味的内容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诗歌研究 




现代诗:文本完型的“法度”与失度

陈仲义

内容提要:现代诗文本的完型,需要遵守良序,防止失衡。不妨借用化学化工某些专业术语加以检视:譬如遭受历史掩埋的沉淀式文本,其执着沉潜的品格最终获致时间与公众的认可,而乘一时之快的悬浮式文本,在口水、散文化、分行说话中,造成粗鄙的艺术伤害;文本的的超标浓度,加重文本晦涩,堰塞流通,而过度稀释,则可能叫文本的口语化沦为唾液,难以为继;化学的手性有如左手和右手互为镜像,虽无法等同,但可以带来互文的双赢,然而过度互文挥霍养成坐享其成,容易坠入寄生而减弱原创;而化学活性与文本灵性也存有几分联通,活性与灵性的文本,可以软化内心沙化,带动生命一样的新鲜诗意。

关键词:现代诗  互文  活性  灵性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学院]




诗歌的“音乐感觉”与“时间”

——从苏轼《醉翁操·琅然》到昌耀、张枣

李章斌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议题是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苏轼的一首倚琴声而填的词《醉翁操·琅然》说起,讨论诗歌中语言的时间性与音乐之时间性的关系,即音乐中的节奏进程如何主导了语言的节奏。这种以“音乐感觉”主导诗歌语言的情况在新诗中也经常出现,且呈现出更复杂的样态,模拟音乐的手段也更多。此外,新诗中注重“音乐感觉”或者“音乐性”的作品还特别注重对重复性韵律结构的使用,也对语言声响本身的暗示性着意经营。以上种种特征构成一个诗人独特的发声方式和风格特征,也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关键处。

关键词:“音乐感觉”  时间  苏轼  昌耀  张枣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断裂”后的“碎片”

——基于韩东《五万言》的思考

曾葵芬 蔡锦坤

内容提要:作为“第三代诗歌”标志性人物韩东的首部言论集,《五万言》承担着集中表达韩东观点的重要角色。与韩东以往创作的体裁不同,《五万言》展现了在“碎片”式言论架构中“我”与“世界”的“异邦人”形象。《五万言》通过文体、话语内蕴、“形而上”三个层面,加之以诗歌式的连缀布局,产生了“碎片”化的独特美感,赋予了读者阅读韩东的新体验:在语言文本上,其流动语气、“日常”书写,是韩东在“他们”风格“断裂”后的阐扬;而韩东文学生涯中深潜而出之结晶,其对文学主张秉持身体的“在场”,则从文本内容承载的深层意蕴,一并得到了展现。

关键词:韩东  《五万言》  文体  “断裂”  “碎片”

[作者单位:湛江科技学院]



最新文本 




地处边缘的疼痛与文学

——关于阿莲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哈达图》

王春林

内容提要:地处边缘的作家,虽然远离聚光灯,看似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中其实也不乏优秀者可以写出足称精彩的文学作品。阿莲这部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萧红《呼兰河传》的长篇小说即是如此。在她这部带有突出自传性抒情气质的长篇小说中,作家所首先成功建构的,就是独属于叙述者少年“我”(也即“王猫猫”或者“李三连”)的一个哈达图世界。充斥于其间的,既有充满着生命疼痛感的乡村各种隐秘情事,更有作家对那一特定时段中国社会历史类似于海明威冰山一般的内敛式沉思。

关键词:阿莲  《一个人的哈达图》  自传色彩  抒情气质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国之重器的复调抒写

——读丁捷的《“三”生有幸》

王晖

内容提要:丁捷的长篇报告文学《“三”生有幸》以对交控公司为代表的国企现实的真实完整再现践行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表现出卓越的新闻性和文献性,表现出思考的新高度;作品以复调叙述结构全文,是话语方式的出新,也具意义组合的新意,显示出同类题材文学纪实视角观照的新维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再现与概括叙述紧密勾连,呈现出个案与综述、具象与宏阔、灵动与雄浑相结合的文本状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坐实”复调叙述,成为作品叙写新力度的显明表征。

关键词:《“三”生有幸》  报告文学  复调叙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欣喜与警觉

——读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

阮洁 邢小利

内容提要:《在旷野里》是柳青1953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写完。此作是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参与了一段实际工作以后有感而发写的。该作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一些严肃的问题。经历了多年战争的共产党干部(包括解放区和原国统区)走向全国,全面接管各级政权后面临的新形势和面对的新问题,特别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诸种矛盾。作者通过一个县委书记,塑造了他心目中党的领导应有的处世态度、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同时非常敏锐也很尖锐地塑造了一个县长的形象,这个人物贪图享乐,对群众的态度有违共产党初衷,思想浮夸,工作不切实际,对手中权力认识有谬。柳青以他文学家的敏感和思想家的敏锐,通过《在旷野里》,写出了他对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欣喜与警觉。

关键词:柳青  《在旷野里》  新中国  作风

[作者单位:阮洁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邢小利  陕西省作家协会]



地方路径里的凡人史诗与诗性正义

——论张学东《西北往事三部曲》

谢腾飞

内容提要: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时段社会生活的书写并没有沉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心灵被细腻地呈现在作者绵密的故事营构之中。诸多平凡人物与作者一道完成着艰难的精神跋涉,在叩问历史生活的同时,作者试图借由笔下的人物来召唤带有普遍性意味的诗性正义,沉重历史的现实还原与轻逸灵动的诗意书写也使得作者笔下的西北往事具有了史与诗共同奏鸣的史诗意味。

关键词:张学东  《西北往事三部曲》  地方路径  普遍图景  史诗  诗性正义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现象研究 




重探“第三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

——以残雪新时期的创作为中心

马春花

内容提要: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异数,她拒绝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框架中来理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而更强调内在精神无意识的人类性与普遍性。她以描述者的姿态,召唤出被启蒙时代理性压抑到无意识世界之中的卑贱物,为一切被置身于黑暗中的亡灵复仇并净化了卑贱。为看到现代之人的内面性,残雪迷恋于幻化、他化、分化等各种形式的分身术,将“他者”从本体论中解放出来,让“他者”作为真正的他者显身。光明与黑暗、地狱与天堂、卑贱与神圣、生命与死亡、外在与真实、理性与无意识等二价的统一,是残雪写作的辩证法,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所在。残雪的创作为理解现代主义与“第三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认识维度。

关键词:残雪  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世界”  “民族寓言”  辩证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东北作家群“子一代视角”的现实主义再思考

钱海敏

内容提要:首先从“子一代视角”研究中“阶级论”和“人性论”两种观点的有待商榷之处入手,论述该视角是这一作家群体符合现实主义的共同选择,是“子一代”知识分子在遭遇市场经济冲击下,与下岗大潮中失去主流地位的父辈工人阶级之间最强烈的情感共振;进而讨论这一视角下,作家们“对父辈的历史现实主义关照”与“子一代自我书写”之间出现的明显悖论及实质:他们在讲述父辈历史意义的过程中遭遇言说困难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回忆”和“虚构”来回避意义,倾心于言说本身;最后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家们虽然意识到自身“子一代视角”的写作也许终将成为自己作品中寓言的一部分,但他们仍然会坚持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重新续写寓言。在对新东北作家群“子一代视角”的论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现实主义从认知到实践的不断探索,现实主义不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它将以自己的方式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东北作家群  “子一代视角”  现实主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启蒙式现实主义与重塑“女性情谊”

——关于“新女性写作”中的“隐含读者”问题

周燊

内容提要:启蒙式现实主义阵营与重塑“女性情谊”创作过程的“隐含读者”实际上有着跨时代、勾连文本深层文化语境的价值共通性。启蒙式现实主义在“新女性写作”创作过程及阅读接受中得到传承和升华,使作家在转变为叙述者的文本生成中,以女性“隐含读者”的反思视角为修辞的主观能动性和问题意识的语境建构提供一种具有平衡性、置身于局外的“她者”立场。同时,作家自身亦作为作品的“普通读者”,以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辨证智慧,对当下、在场的独特女性感官体验及背后真实的环境予以深入和放大。“新女性写作”的创作主体,一方面通过语言拉开叙述者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从而谋求形式的创新、为启蒙赋予祛魅男权话语的因素;一方面又拉拢叙述者与文本“隐含读者”的亲密关系,不断召唤文本中变幻莫测的女性“隐含读者”,以突围社会的“强语境”。

关键词:启蒙  现实主义  新女性写作  隐含读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家作品研究 




在史海探潜中建构叙事意义

——张培忠论

丁晓原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张培忠的三部传记作品《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海权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作整体和较为深入的论述。作者具有自觉的传记文学写作的文体意识。注重传主的价值考量,选择具有独特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性价值的人物作为书写对象;注重以恒心耐力广泛深入爬梳材料,以求取叙事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注重基于传主及其时代的特性,建构历史性与文学性兼容的叙事机制,重视传主人物形象的性格叙事。传记文学是非虚构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培忠的三部传记,指向三种传主类型的写作。本文所论也可以说是以此为个案,对传记文学所作的言说。

关键词:张培忠  非虚构  传记文学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杏林名医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春桃长篇纪实文学《国医》读札

王达敏

内容提要:长篇纪实文学《国医》记叙了杏林名医陈万举的传奇一生。陈万举是清末名医巢渭芳的再传弟子、针灸大师承淡安的门生,一生屡遭世变,历经艰难坎坷,幸得诸多医学名家大家为师,故而走出了一条师承有序、学有渊源的纯正之路。他一生坐堂行医,以医典医方立根基,以传古自创为路径,遂成一代名医。《国医》既是一部陈万举从医生涯的史传,还是一部反思中医近百年兴衰史的力作。期待中医重新出发,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复兴,正是《国医》深意存焉。

关键词: 春桃  《国医》  陈万举  中医药  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乡村史诗与时代精神

——评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

张陵

内容提要:比作家思想中的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实际创作。每一个作家都会有个人的历史认知历史观点,存在一些局限,进入一些误区并不奇怪,事实上也很难避免。然而,进入创作后,作家忠于生活,按现实本来的面目去描写,去表现,尊重艺术规律进行创作,讲故事,写人物,通常都会弥补作家思想的局限性,帮助作家走出思想的误区。优秀的作品,都会有这样神奇的突破调整的功能。历史上不少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这个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再生的创造过程中,实现思想艺术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常说的作品大于作家,形象大于思想的道理,说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家山》将再次实证这个规律。

关键词:《家山》  历史观  人物形象  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作家出版社]



《烟霞里》的经验书写及其重影

黄明姝

内容提要:《烟霞里》展示了一个写作者试图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最终回到自身的经验的过程。借由文本内置的写作者,以及这些写作者的写作经验与魏微本人的写作经验的互动,《烟霞里》将魏微长久以来未曾停止关注的“人之为人”的命题,转化为缘何又如何书写“人之为人”这一动态过程的问题。通过将《烟霞里》同时置于魏微的个人写作史、以及影响了她个人写作史的那些文学事件之中,本文一方面试图说明《烟霞里》之于“一个人”及“时代”的处理方式,因更多地与魏微对自身写作历程的回顾相连,而与魏微过去的表达相似却不同;一方面也试图指出在时至今日的个体化进程,也在那条1990年代中期 “个人化写作”思潮的延长线上,已然走出了相当系统化且内化的个人。

关键词:魏微  《烟霞里》  文学经验  个体化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论陈春成小说中的“黑夜意识”

袁荣新

内容提要:“黑夜意识”是理解陈春成小说的一条重要路径,因为它是创作主体与人物共同建构的一种意识空间。一方面它帮助人物拒斥了“白天世界”中各种不合理因素,另一方面又调和并完善了人物对于个体完整生活的追求。透过人物各不相同的艺术化行为,它向人们敞开了“诗性自由”的精神维度。此外,这种“黑夜意识”,还与小说叙事中的反讽、张力及隐喻,构成了紧密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陈春成  黑夜意识  完整生活  诗性自由  反讽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香河》:抵达“乡村中国”的审美书写

李超

内容提要: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在《香河》中,刘仁前以季节与时令变换组织文本时间秩序,使文本结构与乡村结构达成重构。苏北里下河的“风物”及苏北里下河地方声音系统是构成《香河》的实质素料,它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极具地方标识的“香河村”。《香河》体现出了刘仁前的审美自觉和文化自觉。刘仁前对“香河村”的精心编织,使《香河》呈现出一种由表及里的地方性书写范式。

关键词:刘仁前  《香河》  时令叙事  风物叙事  乡村中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建军《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研究专辑




读《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

程光炜

内容提要:研究路遥的新著《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从两位外国作家的维度入手,深入剖析路遥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世界,提出了自己不乏独特的见解。由于作者是以文艺理论介入当代作家评论,这就增加了作家论的理论感和辨析力,而在他目前的路遥研究中,是其努力开辟的一条新路。显然,路遥与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尤其是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阐发关系是极为复杂的,至少,将之建立与对当代中国农村观察的有效连接,吸收外来影响兼与自己思想分析和艺术表现的内在关系,是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路遥  李建军  俄罗斯文学  伦理态度  相互对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理想批评家”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以《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为考察对象

王鹏程

内容提要:李建军是路遥的老乡和延安大学校友,他对路遥作品内涵和诗意的把握、阐述与揭橥,对路遥陕北高原文化地理诗学的隐喻与转换,具有其他学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解读优势,可谓路遥期待视野中的“理想批评家”和最佳“知音”。《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从细致的文本分析和具体的文学问题出发,根据当下的文学语境和创作现状,结合经典文本来对照和比较,在与中外文学经典及传统的对接会通中进行“视域融合”,确立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也极大地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研究疆域。

关键词:“理想批评家”  路遥  李建军  文本细读  人文并观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世界视野、精神谱系与恋地情结

——论李建军的《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

杨艺村

内容提要:《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是李建军出版于2022年11月的新作。该书继承了《重估俄苏文学》扎实的材料功底和卓然的审美趣味,也蕴含着自《小说修辞研究》以来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严谨的论述规范。李建军在叙述中建构了恢弘而精巧的参照系,通过与世界文学的比照、精神谱系的梳理以及地理环境要素的发掘,还原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路遥形象,也对路遥的作品做出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

关键词:李建军  路遥  现实主义  陕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简介 

*2023

*CSSCI(2023-2024)扩展版来源期刊


2019沿

 


投稿说明 

稿

200 3-5 

稿稿zgddwxyj@163.com稿10 100125

稿稿稿稿稿退稿

稿稿稿使

稿便

稿稿

 


订阅方式 

80-831

C9425

101507

    100125

010-65925260

 






微信排版:张天禹

微信校对:钟   媛

微信核发:崔庆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